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多措并举,创新构建互联网医疗质量安全体系
录入编辑:争实科技重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最早始于远程医疗协作网的建设。2018年开始进行在线诊疗 的行业调研及建设准备。2020年获得重庆市卫健委互联网医院执业许可,在线诊疗模块正 式上线。重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 5G 等技术,依托重医附一院优质医疗资源打造的,以院本部为核心,联合直属分院、集团 托管医院及周边社区医疗机构的重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平台。其建设目标是:打破时空地 域限制,不断拓展实体医院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健康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加速传统医疗 向个性化健康管理转变,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为患者提 供多方式、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建成“全流程、智能化、 一体化、规范化” 的区域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和运营体系。医疗质量安全是互联网医院开展所有业务的基 础。针对互联网医疗的质量安全控制,重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自上线以来,从运营管理制度、 准入培训考核、业务申报审批、风险分级控制、合理用药审方、后台监督管理等多方面进 行了探索和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构建了互联网医院运营的质量安全体系,在规 范运营、降低风险、控制医疗质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基本信息
(一)功能定位、建设目标
1.功能定位
围绕“服务诊前、诊中,赋能诊后”,融合“线上、线下”,形成“医疗、医药、医保”联动的全 流程闭环服务;开展从智慧就医、互联网诊疗到患者健康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开展从院间协作、 区域医疗协同到业务外联、引入第三方企业产业化合作的深度整合服务;提供从互联网诊疗服务运营管理到全面监督的监管服务。
2.建设目标
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重医附一院优质医疗资源,打造以院本部为核心,联合直属分院、集团托管医院及周边社区医疗机构的重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打破时空 地域限制,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构建“全流程、智能化、 一体化、规范化”的区域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照顾体系。
(二)发展历程
重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最早始于远程医疗协作网的建设,并随远程医疗、智慧就医、在线诊疗服务的建设、探索、完善而成长。
1995年,基于闭路电视探索远程教学活动。
2011年,组建“重庆市远程医疗健康平台”,启动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系统建设。
2014年,完善了远程心电、病理诊断及医学教育系统建设,成立远程医学中心。
2017年,获批“重庆市病理、心电图远程诊疗基地”。
2018年,成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重庆协同中心”。
2020年,加入重庆市5G 医疗专网及5G 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平台。
2020年5月,成立互联网医院办公室,完善了互联网医院建设及管理的组织构架。 2020年12月,互联网医院完成初步建设,获得互联网医院执业许可并成功上线。
2021年2月,互联网医院打通新冠核酸检测在线预约通道。
2021年7月,互联网医院实现所有临床门诊科室上线。
2021年8月,互联网医院实现微信、支付宝双端上线。
2021年9月,互联网医院接受重庆市智慧医院5级评审。
2021年10月,互联网医院构建新冠疫情防控互联网诊疗应急保障体系。
2021年11月,互联网医院云服务项目实施成功。
(三)组织架构
1.互联网医院建设领导小组
(1)人员组成:由书记担任组长,院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临床、信息的两名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其他院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6名。
(2)工作职责:全面统筹部署该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
2.互联网医院办公室
(1)人员组成
主任1名,由医院选派对临床、信息及智慧医疗均熟悉的人员担任;副主任2名,由医务处及信息中心各调派1名骨干人员担任;成员4名,由其他相关部门调派。
(2)工作职责
负责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制定以及具体工作的实施执行;与院内外各部门联络、对接; 确保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建立并完善互联网医院相关工作流程、制度;负责系统建设中关 键流程、技术方案的制定;负责互联网医院平台的运营、管理及维护;对互联网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管理、例行抽查等;处理医生及患者遇到的问题、业务需求。
3.相关部门职责
(1)医务处:负责互联网医疗质量管理。
(2)护理部:负责互联网护理质量管理与服务。
(3)药学部:负责药学服务。
(4)门诊部:负责网络门诊管理与服务。
(5)计财处:负责财务结算。
(四)服务场景
1.直接针对患者的服务场景:
(1)患者实名认证
用户在线注册、建档及绑定,结合Al人脸识别,完成实名实人认证。
(2)智能导诊
通过Al技术,提供导诊、分诊服务,精准匹配科室,推荐专业医生。
(3)咨询服务
医生接受患者在线咨询后,通过图文形式进行回复,支持实时调阅患者检查检验报告和病历,支持快捷回复,支持患者对服务进行评价。
(4)复诊续方
针对常见病、慢病复诊随访患者,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后,据情给出诊疗建议,并在线开具电子处方。
支持准入控制和风险分级控制。
(5)药师审方
药师在线审方,药师审核并电子签名后处方才具备有效性。
(6)在线支付
患者选择购药方式(到院自提或送药到家),通过移动端支付药品及配送费。
(7)药品配送
药学部专业人员配药、核对,并进行药品打包。物流公司通过系统获取物流配送信息,上门取件、完善打包,并由物流专员安全配送至患者手中。
(8)预约挂号
通过互联网医院门户公众号预约挂号模块,进行线下门诊预约及线上退号、退费。
(9)新冠核酸检测及疫苗接种在线预约
通过互联网医院预约“新冠核酸检测”,实现分时错峰、在线支付、到院即检、检后即走。结果在线可查、号源可控。
(10)患者随访
支持患者线下门诊诊疗结束后,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诊后随访。
(11)健康宣教
互联网医院通过“健康大讲堂”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宣传、疾病康复指南等。
(12)其他人性化服务
互联网医院作为开放平台,支持院内实景导航、实时位置共享、停车打卡、 一键寻车等功能。未来将支持与移动点餐、轮椅租赁、陪护陪检等第三方平台对接。
2.针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场景:
(1)远程会诊
专家通过远程系统查看患者病历资料、询问患者病情,给出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
(2)双向转诊
对于疑难危重病例,经远程会诊后,转至上一级医院诊治。在上级医院经治疗病情缓解,需进一步康养恢复的患者,可经远程会诊后,转至基层医院或社区治疗。
二、建设实践
(一)总体架构
(二)具体举措
1.打基础,做好信息系统建设
(1)领导重视,有完善的组织构架。医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院建设,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院领 导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互联网医院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部署互联网医院建设及运营管理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互联网医院办公室,由临床及各职能部门既懂临床、又懂信息的骨干担任成员,负
责建设与运营具体工作的实施执行。
(2)充分调研,制定严密规划方案。先后多次进行考察。在对市内外、国内外知名医院互联网医 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形成调研考察报告10余份。在此基础上,结合该院实际,提出了严密、详实、
科学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方案》。
(3)以人为本,做好产品功能开发。有患者思维:界面美观,流程清晰,老年患者也能一看就明, 方便使用;有临床思维: Al预问诊、快捷用语及各种模板,大大提高医师在线诊疗效率。其中对照式病
历模板为业内首创。微信与支付宝双端上线,扩大患者覆盖范围。
(4)重视大数据,做好信息互联互通。互联网医院通过与 HIS、LIS、PACS、RAS 等院内系统深度 对接,打通了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建立了患者从门诊到住院、从院内到院外、从线上
到线下的全病程健康档案。
2.重服务,打造全病程管理
围绕诊前、诊中、诊后,加强对患者从就医到诊疗、康复全过程的管理服务。
诊前:包括通过互联网提供智能导诊、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检验检查预约、健康体检等服务。
诊中:包括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候诊、诊间支付、报告查询、智慧取药、院内导航等服务。
诊后: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问诊、复诊开方、报告解读、药品配送、用药助手等,进行慢病长
期随访、在线患教、满意度调查、建立专病患者管理群等。
3.强联动,加强医联体协作服务
除了为患者在单个医院就诊时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在该院与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业务协作过程中,
该院也通过互联网医院落实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措施,来探索患者的全病程、全流程管理。
三、效果评价
(一)运行效果
截至2021年底,重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完成上线科室35个,包括所有线下开设门诊的科室。其中,根据国家政策,有32个科室具备在线复诊开方功能。上线医师305名,上线药师32名。总访问量超200万,总注册用户数超20万,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单位146家。2021年全年提供各类“互联网+”医疗服务近30万例次。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直播12场,覆盖基层4万多人次。
其中,线上复诊及远程医疗分项指标如下:
时间 | 线上接诊人次(万人次) | 参与线上接诊科室数(个) | 参与线上接诊医生数(人) |
2021年 | 29.4(在线复诊1.1万 +远程医疗28.3万) | 35 | 305 |
(二)创新性及亮点
医疗质量安全是互联网医院开展所有业务的基础。由于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平台上无法如线下面诊般 亲自查体并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诊疗准确性受到影响,将增加漏诊、误诊、误治等潜在风险。因此,重 医附一院互联网医院自上线以来,从运营管理制度、准入培训考核、业务申报审批、风险分级控制、合 理用药审方、后台监督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逐步构建了互联网医院运营的质量安全体系,在规范运营、降低风险、控制医疗质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互联网医疗质量安全控制具体措施:
1.针对互联网诊疗活动制定严格的运营管理制度。如: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互联网医院医疗 质量管理办法》 《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制度》《互联网医院在线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在线处 方管理制度》《互联网诊疗患者风险评估与突发状况预防处置制度》《互联网医院项目办公室岗位职责》《互联网医院服务流程》等,初步完成了互联网诊疗服务运管体系的构建。
2.创新性实施对医师及运维人员的在线医疗服务培训及考核准入(对人的审核和准入)。参与互联 网诊疗活动的医师均按国家政策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同时医院还创新性实施了严格的在线诊疗系列培 训及准入考核。只有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医师,才能在该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开展在线诊疗服务。此外,对运维执行人员,也有严格、规范的培训。
3.建立相对安全规范有序的在线业务申报审核机制(对项目的审核和准入)。例如业务部门计划新 做一个项目,或新开发一个功能模块,需要先申报,经过需求分析、安全性、合规性、可行性分析等多方面论证后,才能通过审批。
4.创新性实施在线诊疗病种及药品申报审批制度。针对在线诊疗需求大的病种及药品,由科室提交具有临床及门诊数据支撑的申请,经过组织专家及管理部门充分评估及审核通过后,准予开通上线。
5.创新性实施在线诊疗分级风险控制。为最大程度方便患者,同时又对在线诊疗风险进行良好把控, 该院创新性地对在线诊疗进行了风险分级控制:将复诊继方、随访不开方以及疾病咨询的患者分为不同 的风险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互联网医院就诊准入要求,让更多有随访需求的患者能够进入在线问诊的环节。既避免了把关太松,所有的患者全进来,风险过高;又避免了一刀切造成的限制太严,大量有需求的患者无法进入等问题。
6.药师审核和合理用药。对于线上开具的药物,与线下一样有专职药师反复检查核对,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方,同时充分利用合理用药系统对不合理的在线处方进行监测和警示。
7.互联网医院办公室通过后台对整个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服务的安全性、及时 性、规范性等进行实时监测。对在线诊疗核心服务内容进行监督抽查、内涵控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将医疗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8.对涉及医疗安全及纠纷的问题持续培训。持续培训的内容包含三方面:
(1)近期互联网医疗热点事件,广泛讨论的安全、纠纷问题,相应的正确处置方案;
(2)近期医生或患者反映较多、反复出现的问题;
(3)通过后台监管发现的潜在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或医患矛盾的问题。
四、未来规划
(一)互联网医院建设
1.完善互联网就医、诊疗、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服务,实现功能完整化。
2.扩大覆盖病种及药品,增加上线医师及药师,实现年业务量有序增长。
3.建设智慧就医服务,实现智慧医疗服务的全面互联网化。
4.完成微信、APP、网页端、PC 端等多渠道、多平台的打造。
5.依托互联网医院,构建新冠疫情防控应急保障体系。
6.落实在线医保结算,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动院外医疗延伸业务的开展。
(二)区域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建设
1.逐步纳入直属分院、集团托管医院,构建互联网医联体,实现集团医院互联网医院统一客户端、统一数据管理和统一业务流程。
2.通过互联网医联体辐射周边社区医疗机构,搭建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3.在运营上深化医联体协同服务,深化院间协作,扩大该院辐射影响力。
4.开展诊疗延伸业务以及非诊疗、健康增值业务的运营探索及推广。
5.建成智能用药、Al辅助诊断等平台,探索“互联网+护理”等特色服务。
6.打造区域性医疗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业务形态,构建区域性医疗生态。
(三)运营管理建设
1.加强运营管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院运行监管机制和质量安全体系。
2.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为,完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建立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院及其他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准入授权与行为监管体系。
3.完善互联网诊疗记录数据存用机制及信息保全、保痕、保密等管理制度。
(四)工作重点
1.进一步打通院内外数据,实现多源数据整合,建立完善的患者档案。整合本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 其他医疗机构数据以及患者的自我监测数据、生命体征数据、生活规律数据等,为大数据病情分析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以专病为分类,对不同的病种建立更精细化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医院平台展开专病的 院外延伸、精细化管理,做到一病一患一流程。在1-2年内探索出一些常见慢病的全病程管理有效模式。
3-5年内,逐步推广到更多的慢病、专病,形成并完善专病全病程管理的体系。